法槌落处见担当,执行利剑破坚冰
——记武汉经开法院余燕
时间:2025-09-28 阅读:37
个人简介
余燕,现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副庭长、二级法官,先后在办公室、民事审判庭、执行局工作。拥有十余年审判执行一线经验,累计审结民商事案件三千余件,执结案件一千五百余件。她撰写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例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撰写的论文多次获评省级学术讨论会奖项,撰写的信息简报多次被省市法院采用,使“经开经验”得以在更广范围内传播和借鉴。
法槌重量:审判台上的细致与专业
法槌落下的重量,是对公平的丈量;案卷翻动的声音,是对正义的追寻。在进入经开法院工作十余个春秋里,余燕在审判一线审结各类民商事诉讼案件达三千余件,涉案标的金额累计高达数千万元。她用细致和专业谱写了审判工作的华章,也生动诠释了法官的职责与使命。
在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中,原告投资公司主张被告保险公司等赔偿电力设备抢修费用、柴油费的经济损失达十几万元。庭审现场,双方就事故造成的损失产生争执,原告认为交通事故造成了其所有的两根水泥电线杆的损失且尚未理赔,但被告认为事故只造成了一根水泥电线杆的损失且已经理赔完毕。经过审核各方证据材料,抽丝剥茧,余燕迅速理清该案的法律关系脉络,在细微线索中找到了案件的症结所在——“事故到底造成了几根水泥电线杆的损失?”“双方主张的水泥电线杆有没有重合?”
“真相或许就藏在事故现场”。对此,余燕马上宣布休庭,并立即带领各方当事人驱车前往十几公里外的交通事故现场进行查勘。到达现场后,经过各方当事人一一指认,并结合交通事故认定书及之前拍摄的现场照片确认电线杆的数量和具体位置,最终认定本案事故现场一共涉及四根水泥电线杆,其中被告保险公司已经理赔完毕的一根受损水泥电线杆属于案外人供电局所有,事故另外还造成原告投资公司所有的P1、P3水泥电线杆倒塌以及与之相连的 P2水泥电线杆的拆除。原告投资公司现主张的P1、P3水泥电线杆的损失,与被告保险公司已经理赔完毕的水泥电线杆无关。当真相大白之时,原本争锋相对的当事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多亏法官抽丝剥茧,不放过一丝细节,用细致和专业为我还原事故现场的真相”。拿到赔偿款后,原告投资公司的感慨道出了专业审判的力量。
裁判温度:家事案件的守护与创新
未成年人的家事案件,从来不只是判决书上的一纸结果。它牵动着社会治理的神经,也关系着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这是国家以法律之名,守护每一个弱小生命的郑重承诺。
在余燕办理的数百起家事案件中,“最大程度守护儿童的利益”始终是她坚守的原则。她深知,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需要被温柔以待的童年。2022年,她曾审理这样一起监护权纠纷,陈某与王某婚后育有一子,因家庭矛盾分居。起初,两人轮流照顾孩子,但随着冲突升级,王某开始阻止陈某见孩子,甚至多次上演“抢孩子”的场面。王某两次起诉离婚并主张抚养权,陈某则认为对方侵犯了她的监护权,也向法院提起诉讼。当时,双方尚未离婚,法律上仍共同享有监护权。但由于分居及离婚纠纷,陈某长期无法与孩子见面,权益受损,更让不满三岁的孩子失去母爱——这无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考虑到当时的法律对“婚内监护权如何行使”尚无明确规定,余燕在查询大量资料后决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中关于探望权的精神,在判决中明确:王某在直接抚养孩子期间,必须配合陈某行使探望权。若日后离婚案中对抚养权和探望方式作出安排,双方则按生效文书执行。这起案件,不仅否定了“抢孩子”的行为,也明确了婚姻存续期间父母应合理行使监护权,让母爱不因父母矛盾而缺席。判决传递出司法的温度——孩子的需要,永远应放在首位。而这一裁判理念, 也与2025年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第十三条的立法精神不谋而合。
执行前线:正义追寻的最后一公里
当法槌落下,判决生效,司法的征程并未结束。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公里。在这条路上,余燕用坚韧与智慧,将裁判文书上的文字变为当事人手中的“真金白银”。余燕深知执行路上不仅有无数次的路途奔波,更有无数次的与被执行人的智慧博弈。
2024年年初,余燕自从审判部门调入执行部门,主要负责执行财产的司法拍卖工作。在拍卖处置财产过程中,余燕始终坚持“规范、高效、透明”,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信息化赋能和多元化处置等手段,加大财产处置力度,持续提升执行质效。在财产处置流程上严格规范,提前谋划布局,聚焦案件实际,制定财产处置一系列规章制度。在财产处置周期上快速高效,对查封财产进行统一管理和集中处置,有效解决执行财产变现难、变现慢。对于不动产,积极倡导当事人优先采用当事人自行议价或网络询价方式确定处置参考价,减少评估争议可能导致的拍卖流程停滞;对于批量车辆等动产拍卖,优先通过武汉光谷联交所统一批量摇号,选定评估机构并委托评估确定处置参考价,节省了申请执行人的评估成本,提升了执行案件的到位率。在财产处置过程中规范透明。财产处置信息依法对外公告公示,对不动产通过实地勘察、调取登记信息等方式全面披露现状,严禁“现状拍卖”免责,对机动车、股权等特殊财产进行详实调查和完整披露,确保信息真实完整。
司法拍卖中的房屋腾退常常因涉及当事人重大切身利益,被执行人抵触情绪大,买受人付出大量金钱购买房屋,急于收房入住,双方矛盾难以调和,一直是执行工作的硬骨头。被执行人常因对判决不满或因生活中遇到困境转而对执行不满,对执行工作有强烈的对抗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制腾退可能会加剧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如何让被执行人尽快腾退,让买受人顺利入住,考验的是智慧,体现的是担当。余燕在执行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房屋腾退执行案件的处理思路。
一是善意文明自愿腾。在一起借款合同纠纷的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张某名下房产经法院司法拍卖成交,需办理腾退交付手续,但被执行人张某表示自己生活十分窘迫,没有钱去租房,也坚决不会配合法院腾退。余燕了解这一实际情况后对被执行人充分释法明理,并从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出发,从为其依法保留的唯一住房保障金中预支1万元先行发还,作为租房腾退的费用,被执行人张某在收到案款后顺利地租到合适的房子,并按照在法院签署的腾退保证书所约定的时间及时腾退完毕。
二是巧解僵局主动腾。在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龚某名下房产经法院司法拍卖成交,但在房产腾退时遇到难题。案外人李某系被执行人龚某的前男友,案外人李某以其父亲为案涉房产曾垫付首付款为由一直占用房产不搬走,且其父亲身患疾病,并声称必须要先由龚某退还房屋首付款才同意搬离。案件一度陷入僵局。经深入了解后得知,案外人李某和被执行人龚某原系男女朋友关系,后因经济问题不欢而散,被执行人龚某不愿意再见面,本案也因房贷断供而产生。考虑到房屋内有生病的老年人,为尽快化解腾退僵局,余燕另辟蹊径,从两人之间在同居期间的财产情况和分手后发生多笔借贷的实际情况分析入手,一方面向被执行人龚某释明可能面临的同居析产纠纷,另一方面向案外人李某告知可能面临的多笔民间借贷纠纷,与其双方僵持不下,不如通过和谈彻底化解双方纠纷。最终,两人在法院协调下,经历两个多小时的和谈,就双方债务达成和解方案,同时案外人李某也积极配合法院搬离涉案房屋。
三是预惩戒措施强制腾。申请执行人某银行与被执行人徐某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经法院调解确认,徐某需偿还某银行房贷200余万元。因被执行人徐某未履行还款义务,某银行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对徐某名下的抵押房产启动司法拍卖程序,后经公开司法拍卖,该抵押房产被顺利拍出。执行法官上门张贴腾退公告并多次通知被执行人徐某尽快履行腾退义务,但其以其因经济困难、无其他房屋居住为由坚决拒绝腾退房屋。余燕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决定多管齐下、软硬兼施:一方面收集并固定证据,对于其唯一住房情况、实际居住情况、工作情况、收入情况、近亲属情况等进行详细了解,为后期可能采取的强制措施提供事实依据;另一方面上门送达预罚款、预拘留、预失信通知书,当面告知拒不腾退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被执行人徐某在收到法院送达的预惩戒法律文书后自觉理亏,明白了拒不履行腾退义务将面临的法律后果,态度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最初的强烈抵触到逐渐接受现实,从漫天要价到同意接受唯一住房保障金后自行搬离。腾退前,被执行人徐某还特意将房屋打扫干净,买受人办理完交接手续后看着整洁明亮的房屋,高兴地称:“之前还以为法拍房腾退会非常麻烦,没想到这么快就交付了,卫生都不用打扫,太好了!”
星河长明:法治路上的初心守望
在广袤的法治银河中,审判与执行如同双子星座,交相辉映。余燕不仅在个案审判中做到定分止争,更在案件执行中不断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还在审判实践深入洞察司法规律,不断提炼理论问题,将审判实践逐一转化为调研成果。
余燕认为,审判与调研从来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彼此交织、相互滋养的“共生体”。她常说,“办案是调研的源头活水,调研是审判的提效引擎”。多年来,余燕始终致力于在这二者之间搭建桥梁,让审执经验升华为理论规则,也让学术成果精准反哺审判实践。这条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归实践的路,她一步一个脚印,已踏实走了近十年。2016年,她的论文《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变与不变》获学术讨论会省级奖项,初显将实践思考转化为理论成果的潜力。2017年,她将目光投向家事审判的细腻处,聚焦离婚纠纷中法官如何行使释明权,再获省级论坛征文优秀奖。2018年,她持续深耕,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深入研究,又一次荣获省级优秀奖。2022年,她撰写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例成功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标志着她的对审判实务的分析获得了权威层面的认可。2023年,她的研究视野拓展至刑事领域,关于虚开增值税发票刑事轻缓化的论文,荣获全省法院学术讨论会三等奖。进入2025年,她的思考更进一步贴近执行一线,撰写的四举措助推案款发还驶入“快车道”、“三向”发力高效处置财产的信息简报,被省市法院采用,“经开经验”得以在更广范围内传播和借鉴。在余燕看来,每一次落槌定分,是案件的终点,却往往是调研的起点。而她笔下的每一篇成果,最终都化为了提升审判质效的阶梯。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一名优秀的法官,既能在法庭上明察秋毫,也能在笔墨间传承智慧。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从审判文书里的字斟句酌到执行路上的风尘仆仆,余燕始终坚信司法的光芒不仅来自法槌起落的铿锵,更源于执行路上不灭的灯火。余燕也用行动证明:
司法的温度藏在每一次耐心倾听里,彰显在每一份公正裁判中,更流淌在千万群众对法治的信仰里。

